首页 浪子小说 言情 大故宫

第6节

大故宫 阎崇年 7218 2024-10-17 10:18

  

  一手材料,应当较为可信。清末的掌故书瞑庵二识里则说是先到太和殿行礼,然后去体仁阁答卷和赐宴,可资佐证。所以清史稿的两个说法都对:太和殿是举行礼仪地方,抬高考试地位;体仁阁则是答卷和赐宴的地方太和殿和殿前的体仁阁都算博学鸿儒科考试的场所。

  体仁阁是康熙朝博学鸿儒科的考场所在地

  康熙朝博学鸿儒科,参加考试143人。考场地点,在体仁阁,环境不错,华丽殿阁,遮挡风沙。考场条件,有桌子可凭写,有椅子可坐着,还为考生提供笔墨等。考场氛围,特地撤去护军监场,消除考生紧张情绪,使其“吟咏自适”。考试题目有两道:一道是赋璇玑玉衡赋;一道是诗,省耕诗,五言二十韵。考试时限,也灵活,答完即可出考场,答卷慢的发给蜡烛,最迟可以夜里再交卷。可想而知,各地士子考生经历如此厚待,怕要终身感戴皇恩不尽。考生饭食,答卷中宴会,康熙帝买单。

  考生宴会怎样举行呢据考生施闰章回忆,到了中午,听到宣示:“馆选廷试,例不给馔。嘉尔等学行名儒,优以旷典。”就是皇帝要破格赐宴了。据另一位考生毛奇龄回忆,当时在体仁阁设宴,考生四人一桌,共五十桌,都赐座位。光禄寺负责准备饭食先上两道茶和四道时鲜果品,再上十二道菜,都用精致的大碗盛放;主食有四种:馒首、卷子、红绫饼、粉汤面条,都是面食。大概考虑到考生以南方人居多,又上“白米饭各一大盂”。这让南方考生尤其受用,不仅浙江萧山来的毛奇龄念念不忘,安徽宣城人施闰章也特地写道:“治南馔,张椅坐,盖前所未有也”就是说给桌子椅子,吃南方口味的饭菜,这在清廷还是头一回发生。据说这餐御赐宴会,价值四百两银子。饭吃完了,又赐茶,然后继续答题。

  博学弘儒考试结果,考取一等第一名彭孙遹yu,一等20人,二等30人,共50人,都授为翰林官,到史馆纂修明史。按实际参加考试者计算,考取率约为。

  尤侗有诗写康熙博学弘儒科云:

  圣主垂衣雅好文,征书早染御炉熏。

  九天龙凤飞千尺,万国鹓鸾集几群。鹓鸾,音yuānluán,指朝臣

  彩笔拟从前席献,铏羹先向大庖分。铏,音xing,盛羹的器皿

  自怜风雨蓬茅下,白首重瞻五色云。

  蒙天子特招,见达官显贵,著锦绣文章,吃珍馐御宴就算白了头发,在风雨中蜗居茅草屋,还神往那紫禁城上的五色祥云呢康熙帝借开博学鸿儒科笼络士心的目的,算是圆满达到了。

  清代博学鸿儒科仅两次:康熙举办过一次,乾隆又举办过博学鸿词科一次,士子能赶上一回是很不容易的,但有位朱彝尊,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自己考上了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他的孙子朱稻孙又考上了乾隆朝的博学鸿词科,祖孙入选,世所仅见,有清只此一例,传为文坛佳话。

  康熙帝在太和殿及殿前庭院东侧的体仁阁,亲自举办考试、披览试卷,选拔博学鸿儒,更为明清两代六百年历史所仅见,堪称文坛盛事。

  在太和殿举行的博学鸿儒科,其“和”字理念,对于消弭满汉文化冲突、协和满汉民族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康熙帝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他的博学弘儒,旨在争取士心。康熙帝之所以成为千年一帝,比较重视民心,尤其重视士心,争取名士之心,是一历史经验。

  中和方殿

  在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有一座风格独特的殿堂,这就是中和殿。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殿顶为金色圆形,寓意是“天圆地方”。中和殿是建筑艺术中的奇葩,其建筑格局、建筑艺术,同太和殿与保和殿相比,迥然不同,很有特色。

  中和殿与太和殿、保和殿形制不同,颇具特色正方,单檐,四角攒cuán尖,鎏金圆顶,“如穿堂之制”,像亭式建筑,其特点是:

  第一,方形圆顶。我们一看中和殿,最直观的印象是:华盖金顶,建筑特殊。就是说中和殿的建筑形式,平面呈正方形,殿顶金色圆形,寓意是“天圆地方”。殿的屋顶,不是重檐,而是单檐,四角攒尖,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故宫大多殿堂,平面都是长方形的,太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养心殿、养性殿等,只有两座殿堂例外中和殿与交泰殿,这就避免了外朝三座大殿建筑形式的雷同。

  第二,四面门窗。中和殿四面出廊,都不砌墙,满设门窗。各门之前,都有石阶,东西陛台级各一出一道,南北陛台级各三出三道,中间为浮雕云龙花纹的御路。殿四面开门,南面满装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总共24扇。殿的正中,安设宝座。

  第三,体小精美。中和殿虽体量较小,但小巧精美。殿的内饰,雕刻精美、金砖铺地,富丽堂皇。中和殿的房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中和殿的建筑面积为580平方米,其建筑高度、东西宽度、总的面积,相当于太和殿的近四分之一。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殿顶为金色圆形,寓意是“天圆地方”

  为什么中和殿的建筑形式特殊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空间因素。太和殿到保和殿的距离约84米,而太和殿纵深为35米,太和殿北阶到中和殿南阶仅有米,这中间盖一座大殿地方不够。在太和与保和两大殿之间,哪里还有地方建一座巨大的中和殿呢

  二是美学因素。建筑美学,讲求变化,避免雷同,高低起伏,大小相间。在两座长方形大殿中间,建一座方形小殿,既不雷同,也不呆板,还能同后三宫的交泰殿相呼应。

  三是哲理因素。在太和、保和两座大殿之间,建一座方形小殿,不仅使中和殿在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而且在外朝三殿与内廷三宫之间也保持和谐与平衡,进而体现儒家“中和”的理念。

  中和殿正中设地屏宝座,宝座也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上。中和殿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着多元的使用功能,也就是多功能厅。

  第一,休息厅。就是皇帝的“休息室”。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之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这里也就是皇帝举行大典前的“休息室”,如同大礼堂、大会堂旁的休息室、贵宾室。凡遇正旦过年、万寿皇帝生日、冬至三大节日,皇帝先到中和殿升座,到了正点的时刻,皇帝由中和殿出来,到太和殿接受朝贺。

  第二,宴会厅。据悫què书记载: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祯帝御中极殿中和殿,召对大臣,赐坐宴饮。这次宴会,太监布席,与宴者十三人,每人一桌,饮酒用金莲花杯。杯高大如瓶,口圆四寸,下有三小蒂承之,旁有荷柄。每桌三十余件餐具。前各摆设两个花瓶,瓶中插莲花。光禄寺负责宴会官员八人行酒。又如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皇上御中和殿,赐蒙古杜棱郡王楮鲁木宴。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顺治帝御中和殿,接见平西王吴三桂,并赐宴。清世祖实录卷五十九顺治帝常在此殿举行宴会。

  第三,议事厅。崇祯帝有时在中极殿中和殿举行重要会议。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初二日,召吏部尚书等议事,当议到兵饷、民食时,户部尚书程国祥言:“京师赁房月租及天下会馆租,岁可得五十万。”还要搜刮民脂民膏。工部右侍郎蔡国用言:崇文、宣武街石,除中道外,可培修外城。”把崇文门和宣武门马路上的铺路石,除当中一条外,全都挖出,修补外城。对于这个馊主意,有识之士,笑其无能。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二日,崇祯帝在中极殿中和殿召集文武大臣会议时局应对的“方略”。这时,距明朝覆亡只有半个月,与会大臣三十余人,他们的态度十分悲哀:“三十余人皆漫应支吾无他语。”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第四,典仪厅。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先农坛、太庙等,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祝祷的文稿;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要在此查验种地的种子和农具;如皇太后上徽号、册立皇太子、册立皇后等,皇帝在此阅视册文。实录、玉牒告成礼,恭进中和殿,呈皇上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中和理念

  中和殿的殿名变化十分有内涵。先叫华盖殿,再叫中极殿,后叫中和殿,三易其名,很有哲理。怎样看待它名称的衍变呢从中又可以汲取那些智慧呢

  中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始的殿名,依照南京宫殿的名称,叫华盖殿。

  故宫三大殿,初始名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一场大雷火,三大殿被焚。明正统六年1441年三大殿重修告成,从火焚到建成,历时二十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焚毁。

  新建三大殿的殿名叫什么两种意见:一是照旧,因旧殿名是明太祖定的,明成祖沿袭的;二是改名,因“上天垂示至今已两矣”。三大殿先后两次被雷火焚毁,这是嘉靖帝坚持更改殿名的主要原因。因此,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初一日,将重修后的三大殿依次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现中和殿天花板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再修,依次改三大殿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直至清亡,没再改名。

  故宫三大殿的殿名,明初奉天殿突出“天”,嘉靖改名皇极殿突出“极”,清改名太和殿突出“和”。从突出天神,到突出皇威,再到突出国和,反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理念在进步。

  雍正帝曾在中和殿前后两庑熬夜披览奏折

  这里我特别说一下中和殿的殿名变化及其理念。

  先说华盖殿。华盖殿名称,是有讲究的。“华盖”二字的含义:“华”就是华丽;“盖”就是遮盖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华丽的伞盖。当今用伞,或为避雨雪,或为遮阳光。老百姓家的伞,再好看也没有特殊的名字,但皇家的伞,就要有一个高雅的名称,就是华盖。按照伞的形状,或华盖的形状,建造的宫殿,就叫做华盖殿。

  “华盖”二字,还有典故。崔豹古今注舆服记载:“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本来为遮阳、挡雨的伞,到了黄帝那里,就变成了“五色彩云”的华盖。

  “华盖”赋予星座的玄彩。晋书天文志上记载:“大帝上九星曰华盖,所以覆蔽大帝之座也。”宋史天文志说:“华盖七星,杠九星如盖,有柄下垂,以覆大帝之座也。”一把雨伞或阳伞,又同天上的星座联系到一起。皇帝出行时车上的伞,不仅是“五色彩云”,而且是天上星座,叫作华盖。因此,皇帝出巡,前导举着圆形大伞,已经不是为遮阳,也不是为挡雨,而变成一种礼仪。

  “华盖”本是挡雨遮阳的人间伞,却染上祥云、星座的神秘色彩,所以用“华盖”来命名皇宫的宫殿,既形状相似,又庄重华贵,既上达天庭,又下接皇权,于是把皇宫外朝三大殿中间的一座殿堂,命名为华盖殿。

  次说中极殿。明嘉靖朝定中极殿名称,也是有讲究的。它位于皇极殿与建极殿之间,也就是居于“皇极”与“建极”的两“极”之中,处于“中极”的地位,所以名叫中极殿。

  再说中和殿。清顺治朝定中和殿的名称,更是有讲究的。“中和”理念源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在没有发泄时,叫做“中”;在发出来后都能恰到好处,叫做“和”。所以,“中”是天下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达的大道。能够保持住中和,天地就能各安其位,万物就能适时生长。中和殿在太和殿与保和殿中间,借用这个典故,表示中和理念,体现中和智慧。

  “中”,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精华。中,就是说话、行动,做人、做事,要执中,要适当,不偏激,不极端。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又一个重要理念。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也是强调“和”。

  清顺治朝将皇宫三大殿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依次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连太和殿庭院的侧门左顺门后改为会极门,清改为协和门,右顺门后改为归极门,清改为熙和门,这样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的殿名,太和、协和、熙和三门的门名,都突出“和”字,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字为重,“和”者为尚,具体说来,就是大贤大智者所概括的“六和”自己和悦,人我和敬,家庭和睦,自然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总之,“中和”的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参观故宫,透过中和殿,既能看到中华文化的外在风采,又能体悟中华文化的内在精髓。

  保和宫殿

  三大殿庭院,起于太和门,兴于太和殿,收于保和殿。保和殿位于三大殿庭院的北端,是这座壮丽庭院的收尾之笔,因而处处与太和门、太和殿相呼应,以收浑然天成之效。

  在外朝三大殿中,保和殿面积,次于太和殿,大于中和殿。前面讲过,太和殿为十一开间、进深五间,保和殿则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恰合“九五之尊”的吉祥数。保和殿通高米,比太和殿矮5米多,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略多于太和殿的一半。殿里地面也铺设金砖。金砖产自苏州一带。当年永乐建紫禁城时的御窑之一,在今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世代传承,御窑遗址,至今犹存,其烧造技艺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殿的屋顶为重檐庑殿顶,规制最高;保和殿则采用重檐歇山顶,规制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在常见的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等之中,庑殿顶前面讲过,这里介绍硬山顶和歇山顶。旧式瓦房多为硬山顶,就是两侧山墙是垂直的。歇山顶呢歇山顶的特点是: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类似硬山顶是垂直的,下部分是斜面的。歇山顶的屋脊上半部分中有横脊,横脊两端各辐射出两条侧脊;横脊前后为斜面,同一边的两条侧脊则夹出立面。四条侧脊下端各辐射出一条斜下的短屋脊学名叫做“戗脊”,形成前后左右四个斜面,构成歇山顶的下半部分。这样,歇山顶一共有九条屋脊、四个斜面和两个立面;如果增加一重屋檐,就又增加四条屋脊、四个斜面。屋檐、斜面、立面和屋脊的繁复组合,既有实用目的,也有艺术风采,更彰显皇家建筑的气势和华贵。**、端门等是重檐歇山殿顶。保和殿的檐角同样装饰小兽,但只有九个,比太和殿少一个“行什”,不过已经比其他宫殿都要多了。

  保和殿几经大修,殿后的大石雕,却为明永乐建紫禁城宫殿时的原物,只是在乾隆年间凿去大约米厚的旧有花纹,重新雕刻流云立龙图案。这件十分珍贵的文物,当中刻着九条蟠龙,四周为缠枝莲花纹,下部为海水江崖,中间为流云,气势磅礴。石长米,宽米,厚米,重200吨,为宫中石雕之最,俗称大石雕。

  保和殿后的大石雕是宫中石雕之最

  经过测算,大石雕毛坯重量约为300吨。石料采自今北京房山大石窝。这里距紫禁城约一百多里,既没有起重吊车,也没有运输机械,巨石是怎样运到这里的有学者研究,这块巨石,在紫禁城三大殿建成之前运到,就地雕刻,安装到位。运输方法:在寒冷冬季,于运道路旁,每隔一里,打一眼井,汲水泼路,结成冰道;工匠民夫们,利用冰船,驱使大批骡马拉拽,使石料在冰道上滑移,缓慢行进,运到工地。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听故明太监讲故事:保和殿初建时,采买搬运巨石到京,不能运入午门,运石太监参奏此石不肯入午门,便命太监将石捆绑,打六十御棍。当然打御棍巨石也不能进午门,还是靠智慧才运来的。

  这块大石雕为什么没有用在太和殿的正前面呢有一种看法是:由于石坯在“三大殿”建成之前,已运至靠近保和殿后的位置,雕成后因难于运输,特别是难以通过门阙,只得就近安装在保和殿后正中的御路上。

  这事可以讨论。三大殿御路上的石雕,最重要的有两块:一块在太和殿前,另一块在保和殿后。按常理说,太和殿前石雕比保和殿后石雕更重要、更显眼。但是,这块最大的石雕,为什么没有安放在太和殿前,而安放在保和殿后呢

  如果这块大石雕,是为了给皇帝看的,安放在什么位置,其效果最佳呢皇帝居住在乾清宫,御政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大石雕恰在皇帝御政上班必经的御路之上。皇帝每次从乾清宫出来,出了乾清门,这块大石雕立即映入眼帘。大石雕的宽度,恰是御轿的宽度,两旁是抬轿太监行走的左右两行小台阶。皇帝乘坐御轿,在大石雕上经过,何等气势,何等庄严

  而太和殿前石雕,虽然在御路上,但皇帝很少走,也很难看得见。因此,从乾清宫到乾清门,到保和殿,这段御路不长,却是中轴线上最奢华的一段。乾隆帝格外重视这块大石雕,并重新雕刻这块大石雕,可从一个侧面证明这一点。

  保和殿后大石雕,是紫禁城游客必看的一个景观。

  保和殿试

  保和殿除曾作为清顺治帝和康熙帝的寝宫,以及皇家宴会厅、会议厅、接见厅、仪礼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举行殿试的场所,也就是举办国家考试的场所。

  “学而优则仕”,科举是明清时期读书人做官的正途。科考制度,设计严密,层级很多,攀登艰难。读书人十年寒窗,拾级而上,成功者少,失败者多未必能求得半点功名。一旦打定主意走科举之路,首先要参加县、府、省三级的“童试”,也就是童生试,过关之后成为“秀才”生员,分别为县、州、府学的生员。尔后参加“乡试”。“乡试”为省级考试,三年一比届,由朝廷派官主持,秋天在省里举行,所以又叫“秋闱”。乡试中榜,就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获得了参加国家级考试的资格。国家科考也是三年一比届,分两试:首先由礼部举办“会试”,在春天举行,所以又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