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越过山丘:打破人生与事业的迷障

第九章 君臣佐使,识维断问

  

  试图用解决旧问题的思维来解决新问题,是行不通的。

  教练与被教练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很像舞伴,教练是伴舞。

  用音乐来描述也有几分贴切,主角或黄钟大吕,或沉吟婉转,或昂扬狂喜,或愤懑不平……教练则像是指挥加乐手,随着歌手的生命涌现而即兴创作,将音符和乐句延展成为乐章,时而似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又或是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组曲,还有时竟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间或,又似响起了《你鼓舞了我》。随主角心智之所至,起伏跌宕,无法预设,不知所往,但总是走向光亮。这是教练伙伴关系的奇妙之所在。

  而为企业定制的批次辅导高管与高潜,就有些像快闪,完全不知道下一位会起个啥调。一天安排六七位,非常紧凑,每个人的问题都散漫无序,随便翻出某一天的辅导笔记,是这样的:

  09:00—10:00,负责制造的总经理:“在越南开建工厂,规划中哪些问题应该优先考虑?”

  10:00—11:00,负责财务的总经理:“SP(Strategic Plan,战略规划)已经定了,财务部分的BP(Bushiness Plan,业务规划)如何落实?”

  11:00—12:00,负责渠道整合的新任总监:“各方面军的老大根本不听我的,手持金牌令箭也没用,我该咋办?”

  13:00—14:00,海外分公司运营总监:“管理当地的外国员工,总是难以融合,有什么方法?”

  14:00—15:00,产品设计总监:“设计时选用并充分测试过的材料与主要备件,被采购部门随意推翻了,很气愤!”

  15:00—16:00,研发中心总架构师:“我负责整体技术架构与预研(前期技术研究),太多领导关心。很清楚的逻辑,要我反复讲,也讲不明白,很苦恼。”

  还有晚餐这位,恳求加个小灶,那问题就是全面开花了,新接任了一个事业部,他是十年来上任的第八任总经理:“我该如何下手?从何下手?”

  五行八作,五花八门,五味杂陈,够刺激了吧?

  教练,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引导内容,客户可以提任何他最关心的问题,这是我在每一段教练关系开始时就必言明的。

  我是从基层干起,在职场“练过十八般武艺”的,但经历的都是销售、管理的路线,毕竟还有很多没亲自练过的,以上这同一天内辅导的七个人的七类问题,大概只有渠道和总经理是我亲自操练过的;至于其他,像制造、采购、财务、产品设计、架构师,统统未曾亲自做过。再说了,即使亲自练过的那些,也都是十几年前在不同企业的经验,今天来看,已属“史前”,不能搬来套用的。

  幸好,教练不必是万金油。教练的心法、技能,已赋能给教练有效激发客户自身能力的能力。如果教练本人曾有在商场职场深度沉浸过的体感,那就更好了,能更容易地听懂教练伙伴的问题。凡真下过功夫的,都不会白练,不定啥时候就能派上用场。我有几位朋友就总是坚称:“你之前那些年的所有经历,都是为做教练而准备的。”不过,辅导时若是遇到曾熟谙精通的领域,教练倒是更需记住自己的角色是伴舞,切勿抢了主咖的位置。

  前面说过,为企业的集中辅导一般每月一次,每期一般六个月(因本人强烈要求并经领导批准,有的也会延长至十二个月),都会换一批新的辅导对象。每期的第一次辅导,我都要延长些时间,争取比较从容、立体地了解每个辅导对象,充分感受他们的性格、思维习惯以及价值观,并基本建立起教练关系中最最重要的基础——信任。之后,每人每次辅导只有一小时左右,不能都用来帮教练“扫盲”、了解细节,而是为了帮助客户找到他要的答案或方向,无论问题多么具体甚至浅显,对他们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挑战,其中很多甚至是不会与同事乃至家人沟通的。而教练,他们可以信任。

  此刻,下笔落字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面对五花八门的问题,原来已经自然形成清晰的“套路”了。

  开始的几分钟,请客户尽量扼要而详细地展开一下他的问题。从中能听到他已经做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困难在哪里,重要的相关者,等等。留意听其中是否有情绪,以及思维方法和具体的能力与经验。

  中间的部分展开问答。

  首先的问题基本都是:“对这个问题,你理想的目标是什么?请尽量具体描述一下达到目标、你会满意的那个状态。”

  “具体”二字很重要,也是梳理各种相关人、相关部门等的过程。有趣的是,人们对不喜欢、不满意的情形能很清晰地描述,而具体说到“想”要的东西时,却常会愣一下,边想边慢慢说出来,而当他们清晰描述出来时,就会很兴奋,甚至就“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啦”。教练伙伴自己得出的顿悟时刻真是随处可见,每个顿悟时刻都是对教练的惊喜奖励。(不过,若遇到二十几年前我被教练问到“你想要什么”后的“顿悟”反应——辞职去也,也可能会有点儿惊吓哦。幸好我还没遇到过像我当初那样的个案。不过,即使遇到了,倒也不会慌的。)

  之后的问答,会围绕具体问题展开,多半会涉及一些贴合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最后,一定要询问客户:问题是否得到了答案?会如何做?评估一下,是否能够达到或接近你的理想目标?

  请客户反向确认很重要,而不能简单地询问“是否清楚了?”,这时,一般都能发现仍不清晰甚至误解之处,在澄清的过程中,也能判断客户是否收获了需要的方法和思路。毕竟,辅导的时间很有限,沟通未见得充分,而客户往往带来的还不止一个问题。这个“套路”,还挺有效率的。

  就以上内容,挑几个案例来扼要拆解一下,更具象一些:

  〇 例一

  关于在越南建厂的规划,需要考虑的要点

  客户:想实现的目标是:汇报规划时,把老板们重要的关切点都想完整、说明白。

  教练:那么,老板们最关切的是什么?

  客户:近期:投产时间、成本、效率、质量。长期:供应链、经济环境、工人来源(国内好多制造企业都蜂拥去越南建厂了,而越南就几千万适龄工人,还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可能还有工厂的柔性能力……

  我知道该怎么做啦!我一直在埋头建厂,很多细节都很重要,都要考虑周到。比如,工厂内部的每一条人行与物料的动线,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考虑效率;空调通风不能静态验收,必须考虑到开工后各种负荷下以及雨季旱季的温湿度。甚至还有从厂区大门到食堂的距离,人行道的遮挡、宽窄,都要考虑到。这些都是我可以负责、解决的。而说到规划,就是更长远的愿景,必须站在老板的角度,才能拎出真正重要的要点来。比如,老板关心是否现在就需要做二期扩展规划,这就需要我去考察一些工厂外面的事,越南究竟有多少劳动力、劳动力的分布、周边工厂的扩建趋势,甚至相关的产业行情趋势……我还从来没想过工厂以外的事情呢,太感谢教练了,打开了我的思路!

  我从未实际接触过工厂,但没关系,这位从事制造、建厂已有十几年了。教练只需要听明白客户问题的核心,提出好问题,就能自然地点醒客户了:站在战略视角,试着共情更高决策者,眼界便顿时开阔、清晰。

  〇 例二

  负责渠道整合,而“各方面军”的老大不搭理、不买账

  教练:拿了“金牌令箭”之后,你都做了些什么?

  客户:首先,召集开会。第一次会议大家基本都到了,然后宣讲整合路线图、时间表、任务要求,讲得都很清楚。第二次会议,参会人员就稀稀拉拉了,时间表的任务基本都没按时完成,每个人的理由都一卡车,哼,都是老江湖了!(带有明显的情绪)

  教练:他们为什么不想来呢?

  客户:还不就是不愿自己的地盘和权力受影响!

  教练:是他们自己说的,还是你觉得的?

  客户:……(无语,从脖子慢慢往上红起来)

  教练:(此处请他试着共情具体几位“不配合”的老大,略去问答细节几千字)最后,请说说你打算如何做。

  客户:我要去逐一采访各业务部门的老大,深入了解他们的产品和渠道特征以及他们对渠道整合的意见和要求。然后汇总,找到共同的诉求点,再重新审视我们设计的流程和时间表。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在总部闭门设计的,基本只参照了其中一个业务部门的诉求(惭愧一笑),必须找到整合的共赢点、多赢点和效率提升的关键点,整合才能成立啊。

  这位新任总监,少壮牛犊,浑身是劲,最近连连受挫,脸上都憋出痘痘了;找到方法,情绪一扫,精神大振,就迫不及待地行动去了。

  〇 例三

  产品设计总监,设计时选用的材料与主要备件,被采购部门“随意”推翻

  教练:我能充分感受到你的愤怒,采购部门的决定与你的选择不符,是因为什么呢?

  客户:还不是因为个人利益这些放不上台面的东西!(两个鼻孔呼哧呼哧地喷射怒气)

  教练:哦,有证据吗?

  客户:呃……倒是没有,我也不关心那些破事!

  教练:哦。我好奇,你坚持要用你选的材料和备件,会不会也有其他人没有证据就猜测这其中有利益的猫腻呢?(微笑)

  客户:(只见他双眉剑竖,二目圆睁,堪堪就要发作,却凝住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话)嗯,倒从来没从这个角度想过……

  很纯粹的产品设计专家,热爱设计,热爱设计出的产品如自己的孩子,产品之外的世界,可能有很多都没想到吧!

  后来的对话,围绕厘清产品设计在整个业务链条上的位置,以及与各相关协同部门的关系,其中就加上了迷你私塾课:“简述公司的业务链条及主要部门的功能与相互间的协同衔接。”

  企业就是一架机器、一个系统,大企业的内部链条可能会更长。身在某个重要岗位的干部,需要对整个系统的运作有必要的了解,才可能有效争取资源、施加影响力。比如,负责主要备件采购的部门,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可能全球就那么少数几家(像芯片、玻璃之类),大企业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才能拿到最好的价格和长期的供货保障。而产品设计部门在原型设计的阶段,有相当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选择和尝试,他们可能感觉自己选择的组件才是比较便宜,甚至性能较好的,殊不知,在采购与供应链的领域,另有一番局面与游戏规则。

  辅导结束时,对方已然心平气和,“要找COO去请教公司的业务流程,以及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去了解清楚需要提前协同的部门有哪些。”最后撂下一句“教练一堂课,胜读MBA”,笑着走了。我也笑了:教练又被当塾师用了一回。

  〇 例四

  总架构师负责整体技术架构与调研(前期技术研究),需要反复给各级领导讲解,明明很清楚的逻辑却总是讲不明白,很苦恼

  教练:最令你苦恼的是什么?是“需要反复讲”,是“讲不明白”,还是其他?

  客户:其实比较苦恼的是,怎么讲他们都听不明白。

  请他回放一小段最近“讲不明白”或“听不明白”的片段,我立即明白了:架构师用的多是专业语言,还掺杂了不少技术名称和行业术语的缩写,在行外人听来差不多是“火星语”。尽管我一直关注着各种技术趋势,听起来也有点费劲。不过虽然费劲,我还是能清楚地感知:架构师的专业高度、宽度、深度都挺棒。

  教练:你周围有谁能与大老板们无障碍交流?

  客户:CTO(首席技术官),我的直接上级。我俩之间的交流也一点儿障碍都没有。

  教练:你也列席很多核心会议,有观察到CTO发言时的语言特点吗?

  客户:(努力回想一阵)嗯,他提到战略的次数挺多的,还有就是常用竞争对手来比较,还总举例子,有时打的比方挺浅白滑稽的,可领导们都会频频点头,貌似就听懂了。

  教练:CTO与你沟通时的语言特点呢?

  客户:那都是直接用专业语言啦!CTO也是架构师出身的,说半句就都明白了,很爽的。(忽然若有所悟)可是大领导们都没做过技术,也难怪……

  教练:你觉得,你负责的这一部分工作,对企业的战略实现有哪些重要性?

  客户:那太重要了!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以及能够代表趋势方向的整体技术架构,不用几年,不但不能保持企业的各个品牌产品的领先地位,而且很可能沦为代工厂。比如……(此处略去几百字)

  他依然是沿着技术架构的逻辑,但这回让我听得很明白,也相当有说服力。我鼓掌。

  “哦!您刚才的问题是模拟大领导们问的吧?”

  我笑,架构师也笑了,挠挠头,接着道:“如果汇报前,能有您……哦不,我是说,如果能有人像您这样帮着模拟提问,可能我就讲清楚了,主要是我不熟悉大领导们的语言体系。”

  我笑道:“往你周围看看,有没有人能帮上这个忙?”

  “CTO啊!”沉稳的架构师一时拍手雀跃如孩童,真开心,“其实我觉得吧,给大领导汇报清楚,就是我分内的事,毕竟研发,尤其是早期预研,预算动不动就几千万,又不出具体产品,不能用收入、利润之类的评估。钱都花在哪儿了,对公司的战略是否真有支撑,如果我是大领导,也必须得听明白才放心。或许即使听明白也不一定能放心,但起码得先听明白啊。”瞧,换位思考的共情能力就自己咕嘟咕嘟地冒出来了。

  还有那位临危受命、百废待兴的新任总经理,就从一个晚餐,延展为每月加塞儿开小灶了,内容是“总经理的冶炼过程”。还只能说是“过程”,尚不知能否在“这一炉里”炼成。

  汗水与泪水挥洒,精彩与痛苦齐飞,得意过头了就得敲打敲打,气馁了就得分析鼓励……陪着坐过山车,转眼就三年了,那是另一个长篇,且不在此细表。其间,他坐稳了这个总经理位子,又辞去了这个位子,这都不重要。但他个人乃至作为企业领导者,都有了长足成长,辛苦与痛苦都不会白费的,艺不压身。

  这类辅导,很有挑战性,也很过瘾。怎么能基本做到“有求必应”呢?趁着写书,正好认真盘点一下,想来想去,“老中医坐诊”的比喻还真有点儿像,借来一用(尽管有点儿“思想”不正确:教练可从不认为客户是病人)。

  不少“老中医”早年都曾有亲人或自己就罹患过各种疑难杂症,吃过不少苦头。踩过不少大坑又从坑里爬出来的,寻医问药、没治死自己的,最终都化成了功夫和经验(那句话咋说来着?大约是“没有打死你的使你更坚强”)。再后来,久病成医,他们再系统地学习,尝百草,悟天地,待拿到执照游方坐诊时,药箱里只带君臣佐使几位“药材”,可搭配出无穷妙用,“医治”得百业千人。本教练的“药箱”里,也有这么几味:

  “君”:教练的信仰。相信每个人的无限潜能。

  “臣”:教练的能力。尤其要站在客户的角度,而不是教练的角度。深度共情,深度聆听,有力发问。

  “佐、使”:对商业客户,或者客户的商业问题,基本就是“一法”“两点”这两味啦。

  一法:战略方法论。我最常用的战略方法论,是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不过,2020年美国又给BLM这个缩写赋予了新意义:黑人的命也是命,所以还是用中文译称吧——业务领先模型。

  这是传奇CEO路·郭士纳在20世纪90年代初临危受命挽救IBM时期,与哈佛专家一起从IBM世纪拯救实战中总结出来的战略方法论。后来,因伟大的华为斥巨资学习引进、与十几年“固化、僵化”的应用,使之在中国的企业界有了些名气。我为不同客户引导过BLM战略工作坊,过程非常累,还得陪着客户拉晚熬夜,属于“铁人三项”,相当考验脑力、心力、体力。即使不实际引导工作坊,胸中有了这个方法论的框架,也能很快理解各种乱花迷眼的商业模式,迅速理解客户的企业了。

  这个方法很难简单说明白。由IBM这头大象孕育生长出来的东西,很少能简单几句话说明白,但是其价值实在宝贵,尤其对于企业家而言,参照华为即可略知一二(将在后面“进阶篇”的内容中详述)。

  两点——起点和锚点,都是“用户”。这也是我被教练伙伴们“逼”出来的方法。我经常被问到企业内部组织与流程的问题,企业家/CEO们常会展示一页组织结构图,有的是传统的层级式,有的只有两三层以示扁平化;有的是环环相套,围绕在“用户”的大圈圈周围,表达“以用户为中心”;还有的把CEO放在最下面、用户放在最上面,呈倒三角,又有点儿像陀螺,看着挺不稳当的,此创意形式则意图表达“用户至上”。

  面对这类组织结构图,除了数一数每个高管负责的部门和人头,从而对权力分布略有概念,以及速算一下各功能块之间的比例,从而对企业的资源与重心有所感觉,基本是看不透“组织”的要素的,如效率、协同、文化和客户价值等。

  组织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往根上捯,大概是这么个脉络:

  小公司先有了一两个产品或服务,也有了几个客户,便小老板加上家人、朋友,七手八脚一起上。

  后来客户多了,忙不过来了,就从社会招人。公司规模扩大了,人一多就容易乱,得把各种分工弄得更细致、清楚,于是有了部门。

  部门多了,就形成层级,靠老板一人管不过来了,得再多几个高管分管,于是就有了各种组织和结构图。

  人数过百,形形色色,于是分工更细,直至部门林立,内耗日增,不得不重新调整组织机构,将企业文化提到议事日程……

  一路演变的逻辑都没毛病。问题是,很多企业在梳理内部管理流程时,往往就只关注内部,而无意间偏离了“客户价值”这个起点[1]。

  当我的客户问到组织和效率之类的问题时,我的方法是:

  先不看内部,而是以客户为起点。你的客户为什么付给你钱?从客户的角度来描述具体的产品和价值。

  为了给客户交付这种产品和价值,你必须交付的有哪些?这些“交付”,指的是最重要的(须从客户的角度来看),是必须交付的,比如产品的质量、功能、颜值与高效的物流服务,而不是那些锦上添花的,比如高大上的CBD办公楼、各种奢华招待以及总裁的三个助理……

  以客户为起点倒推,就很容易看清楚业务流程的必要价值的脉络;再以客户价值为锚点,对照着组织内的实际分工和流程,那么哪些真具有客户价值,哪些只是内部的过度“代偿”(或称“熵增”),就能看得很清楚。对客户的价值,决定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确定后,各关键节点的主要功能也就清晰了;而组织、部门的“帽子”,是最后顺着流程的逻辑顺势戴上去的,部门之间的必要衔接配合,至此也就清楚了。在东岳先生的学习坊,这一句最入耳入心:“越原始的,越具有奠基性、稳定性。”企业也脱不出万物演化的规律,生存是第一位的。而企业创造真正的价值才会有客户埋单,那么付钱的客户就理应被放在第一位。以此原点和锚点来“检测”各种组织机构图,既天经地义地正当,又好使。我能力、体力有限,只能服务有限的客户,但如此浅显直白的方法和道理,能被更多的CEO认识到,才好。

  教练能做到“有求必应”,已实属不易,但绝不敢说能“包治百病”。实际上,从工业时代起,百年来围绕着商业衍生出来的各种管理相关的行当如雨后春笋,打个恰当而不正当的比方,简直堪比病毒之迅速变异。商业理论层出不穷,又堪比一直更新迭代而赶不上病毒变异的药剂。近几十年来,世界“一会儿平一会儿圆”,随时变幻形状,技术微至纳米、远至火星,日新月异;商业模式涌现2B、2C、2M、2G、2X,又有C2B2C、C2M啥的,乱花迷眼,风口与趋势难以分辨;各式各样的理论解释模型更是五光十色、层出不穷,圆的、方的、矩阵、三角、螺旋,及至各种组合、嫁接、变种,再带上动图效果……教练必须努力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有与那些得风气之先的企业家/CEO对话的能力,否则无论有多棒的聆听功力,一旦遇到“火星语系”,无法识别教练伙伴的维度,也就难以提出有力的问题了,至于伴舞和激发,更无从谈起。

  从业教练以来,我有几个很深的体会:

  1.必须不断学习。

  不仅要学习教练的道与术,还要与时俱进,了解时代的政治、经济、技术、行业等各种趋势和变化,业务领先模型的起手式,就是从外部宏观环境开始。最好还能广泛学习很多“无用”之学,比如文学、艺术、地理、气候、军事、哲学、历史……要知道,客户都是完整丰富的个体,教练也应该是丰富有趣的,这样才能更容易拉近灵魂间的距离。自从有了这个漫无目的的“目的”,无论学习什么有用没用的,我都更理直气壮了。既已认定教练是余生的事业,那就学习至死便是了。

  2.除了教练基本功的3F聆听,还非常需要聆听客户底层逻辑、识别“思维维度”的能力。

  3.根据客户所在的“维度”,提出更高、更深或更广的问题,往往就是能够发人深省的好问题,即此章题目之所谓“识维断问”。

  这里所说的“思维维度”,并无高下之判,更确指客户在谈到具体的问题或困境时,他的思考、思维所处的维度,比如,战术还是战略,内向组织还是外向市场,自我中心还是客户中心,效率还是效益,等等。此处的“思维维度”,与一般所说的“思维习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习惯”,是先天与后天所形成的习惯,比如理性或感性、逻辑或形象,等等。无论处在哪个“思维维度”上,基本都会循着“思维习惯”行事。

  这就是所谓“识维断问”。即使是同样的验方汤头,各味的剂量也需要因人而调整:思维层次、思维习惯、性格、风格,等等。要以辅导伙伴为中心,否则下药太重不能吸收或承受,太轻则无关痛痒、无济于事,“疗效”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教练而言,不求包治百病,但要不断追求“识维断问”。面对的客户思维层级与习惯不同、经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又处在各个不同的行业,有些新兴的细分领域,可能根本没听说过,如何能尽快听懂乃至问出发人深省的好问题,给客户带来价值,这是教练日常要面对的挑战。除了不断努力学习,教练心里必须稳稳地把握住一些商业、经营、管理的底层逻辑,对我而言,就是以上那“一法两点”啦。

  爱因斯坦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大意是:试图用解决旧问题的思维来解决新问题,是行不通的。问题在于,往往到了自己身上,人们就会按自己的习惯来。这也难怪,正是过去那些已然纯熟的招数、章法和习惯,铸就了人们过往的成绩和成功,当面对新的或更复杂的局面(比如调岗、提升)时,试几招新方法,不见得立即会见到效果,压力之下,还是先使回顺手的家伙、招式吧。结果可以想见:老方法往往解决不了新问题,左冲右突不得其门,就会陷入自己思维习惯的困境。所以,教练能迅速识别辅导伙伴的思维习惯,甚为重要。顺势而为,常可事半功倍。

  还是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比如前例的少壮渠道总监,对于给他造成困惑的根因,我其实另有自己的思考:集团整合战略本身的逻辑有悖。但这类思考,只适合与CEO讨论,而不适合对渠道总监提出。于他当时的思维层面,这个问题跨越有点儿大,可能会给他造成更多困惑。等他将来进入战略制定的核心高管层级之后,总会有学习战略思考的能力,不急。

  保持好奇,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是教练的日常功课。与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在丰富的维度相伴,使我更热爱教练这个事业。

  教练说

  教练若想要做到有求必应,必备“君臣佐使”,少一味也不行。尤其是给企业高管们做教练,真如快闪,五花八门,面对的基本是高管们当下的具体难题。如果不能识维断问,教练甚至可能都听不懂教练伙伴的问题,也难以问出好问题,激发也就无从谈起。做好教练,本已不易,需要把自己弄到“反人性”,才能“附体”到客户的所思所想。若想做好企业家与高管教练,则必须修习商业规则与底层逻辑,否则,都听不懂客户所言啊。

  [1] 一般将直接的消费者称为“用户”或“消费者——C(Consumer)”,而将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商家称为“客户——B(Business)”。比如,你在网络商店买了一支口红,那你就是这个商家的消费者,即“用户”。这个在网络上开店的就是商家,即该网店的“客户”。为了方便,此处统称“客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