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无往不在关系之中
人,无往不在关系之中。而处理好重要关系的要诀,就是两个字??同理。
我平均每个月要做三十人次左右的单独辅导,其中一半左右是个人客户,都是企业主或CEO;另一半是给企业的高管、高潜们辅导,大约六到十二个月为一期,辅导的人选由企业决定,教练并不参与甄选。
为企业的批量辅导,一般是每月集中安排两三天,一天能安排六位甚至七位,由企业的同事帮忙安排好,一个接一个,非常紧凑。常常是早晨八点我出门,晚上还要安排免费的“私活”辅导,总要到十点之后才结束,工作强度很大。以前我在企业工作时,一天到晚开会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教练的工作还有另一重辛苦:教练最重要的是聆听,听的不只是内容,还有其中的情绪,以及未说出来的、深层的意图。教练“黑话”称为“3F聆听”(Fact,Feeling,Focus),即事实、情绪和意图。这就需要全程注意力极度集中,辅导都是一对一,面对面,思维一秒都不能开小差,一位结束,马上换下一位,大脑立即“换台”,全神贯注在对面这位辅导伙伴身上,其强度远非一般工作可比,是需要三力合一的活儿——脑力、心力和体力。
其实按照与甲方企业的合同,根本不至于这么忙,是我自己乐意:来都来了,能带着加塞儿多辅导几个是几个,还好像占了便宜似的,应了那句老话儿“有钱难买我乐意”。
做专业教练,最大的“乐意”,莫过于用“发人深省的好问题”点醒教练伙伴的时刻,有点儿像是挪开竹笋上面压着的石头,笋就噌噌地笔直蹿起来了。常有被教练者用“醍醐灌顶”来形容,而教练行对这类“点醒”另有个说法——顿悟时刻(A-Ha moment)。顿悟时刻是教练最乐享的时刻,说起来就滔滔难止。后面再说。
给高管和高潜们教练,会时有顿悟时刻,但更多遇到的,是一些高度共性的难题:一类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加班太多,时间不够,几乎无解;再有一类,就是各种关系的问题,复杂难解。又想起卢梭的那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其实我觉得前半句是不太通的,人类都是早产儿,出生后十几年都还在继续发育大脑呢,连独立生存能力都不完整,还扯啥生而自由呢?后半句倒是可以改为:“人,无往不在关系之中。”
其实,“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问题,也脱不了“关系”,包括与自己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工作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与团队的关系……还真是“无往不在”。而教练的功用,就是要帮他们厘清与关系人之间的关系,还要深入他们与自身之间更深层的关系。
关系几乎就是复杂的同义词,分几层来说。先说说“与自己的关系”,我想起二十几年前在IBM公司时的一段亲身经历。
那时我还是高潜人才呢。回头看,那时真年轻,但不知凭啥却自以为已经啥都看得透透的。HR通知我,要给我配一个教练,我挺烦,问HR:“我怎么啦?我有什么不对吗?干吗要单给我配教练?还有其他什么人有这个待遇?”
HR轻轻一句“这是HR Confidential(人力资源机密)”,就把我噎得没话说了。当年,IBM的“人力资源机密”可是很严格的,而且规定得很细、很具体,比如,私下里谈论彼此的薪酬、期权之类的,都算触犯了“人力资源机密”规则。违反者会受处分,严重者甚至被开除。
学了教练,我才更深地体会到,当年IBM为了培养高潜人才,真是下了功夫和本钱的。算起来,我应该是国内最早享受到教练服务的极有限的一小撮人中的一个了,那是二十几年前,国际教练联合会也才刚刚成立几年,好家伙,这渊源还真不浅啊!
没辙,只好陪聊吧。我心不甘情不愿地开始了我被教练的过程。
教练是位上年纪的美国女士,好像叫Mary 还是Maryann,名字记不清了,以前也是在大企业工作过的,人很优雅。头两次聊得挺没劲,我问她有什么建议,啥也没有。
第三次辅导时,我索性放开了吐槽,说各种不高兴的事,公司的官僚啦,对中国人其实还是不信任啦,滔滔不绝说了挺长时间,我已经感觉触到了职业天花板。
那教练忽然说:“对不起,我能打断一下吗?”我这才觉出一直没给人家说话的机会,教练挺大年纪了,每个月专程从美国飞来,不知别的被辅导者如何,反正和我聊时都没什么机会说话。我有点儿不好意思,忙说“您请您请”。只听她慢慢地说道:“Juliet,我听到你的很多不满,这些都是你不想要的;我想问的是,你想要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她的重音放在“想”上,特别清晰地砸进我耳朵里。
1997年,当我初次听到“What do you want(你想要的是什么)”,真被震动到了。
对呀!我这么多不喜欢,天天很多不高兴,我任由自己沉陷在众多的“不想要”之中,却从来都没有想过我“想要”啥!我寻思。
那是自从我发狠自学要改变命运后的十几年来,第一次再度面对这个简单而重要的问题。当初的目标非常清晰简单:就是为了要换一个挣钱多一点儿、与健康人为伍的工作。亲身经历过大病之后,特别想在健康人的环境中工作;而挣钱多一点儿的标准之一,就是能买得起新鞋子,而不必委屈自己穿小鞋(当时我就只有一双猪皮鞋还算体面,但病休几年一直穿拖鞋,脚竟然给放大了),穿小鞋,很痛的。如今,已经添了百十来双名牌高跟鞋(其实穿高跟鞋有另一种不自在,但这是自己选的,便能甘之如饴),已经在职场疾走了十几年,走了挺远,却没有再度审视过自己想要的目标。教练温柔一问,对我却是当头棒喝,记得那一刻,突然间四面八方飞来很多思绪,包括自己其实进步够快了,还不都是IBM给的机会,还那么多抱怨……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儿,真没劲。其实也不能说是婆婆妈妈,都加起来,就是不喜欢、不想要……那么,我到底想要什么?
其实,那时我尽管被震动了,也没想多深,就只想到此处如此多的不高兴,要么放弃抱怨,要么,就离开喽。那……就先去念书吧,充电吧,去拿个含金量十足的硬文凭来。当时我也就只想着事业这点儿事,没想其他,其实也没把自己当作一个全人来对待,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经过大病,死去又活来几次了,已是金刚不坏,青春不老,可以纵情事业,至于生活中的其他,当时都不在考虑之中。想至此,我甚是开朗,当即感谢了教练,就去提辞呈了。
后来的事,很多都写在《逆风飞飏》里了:我辞职了,准备打点行囊自费去美国念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后来因年迈父母双双病倒,只能延期,臊眉搭眼地又回IBM接了建立全国渠道的工作,再后来,就去微软当了中国区总经理;又辞职,写书,去民营企业……一路不按常理出牌,按我自己的说法是“先跳起来再找落脚点”,但都是在事业的单行道上,油门踩到底,义无反顾,得到不少,也失去了很多。其实如果不论职业上的得失,那我根本就没给自己留什么事业以外的生活。
我从不后悔,倒不是因为没有值得后悔的事,而是后悔没用,白让自己觉得挺失败。但是,因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很多特别宝贵的东西,所以做了教练后,我就会特别留意,总想提醒这些在职场商场中拼搏的高管,要好好与自己相处,与重要的亲人相处,呵护好那些生命中的重要关系。
与自己的关系,挺难的。我很晚才学会关照自己的内心,更晚,才找到人生的目标,也才终于能与自己好好相处了。
从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有两个字值得拆解一下,那就是“须”与“需”。
需:想要,英文是want,更接近中文的“欲望”。
须:需要,英文是need,更接近中文的“必须”。
比如:“我‘想’抽烟。” 但我其实不需要,抽烟是有害健康的。很多“想要”,其实并不是真需要、真喜欢,却还想要,还要要,即所谓人心不足。及至成瘾而不能自拔,就属病态了。
“我‘必须’呼吸,没有氧气会死的。” 但我常常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需要。
家庭、亲人,往往就是那个常常被忽视的“必须”。
与亲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家和高管的另一个最具共性的问题,忙,没时间!
刚开始做教练时,我总尽力想在“时间管理”方面帮助客户。
后来发现,做领导的时间不够用(接受教练辅导的客户基本都是中高层以上的管理者),关键问题在组织、流程,以及最重要的授权上——转了一大圈,还是回到是否能掌握教练式领导力去充分激发团队的问题。
然而,这世界变化越来越快,领导们 “必须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无论用时间管理、授权、效率挤出多少,时间肯定还是不够用,那么,置那些重要的亲人于何地呢?真是两难全。
面对这个无解难题,我从未放弃,不懈尝试。比如,时间管理的各种方法,旨在将挤出来的时间用于陪伴家人。再如,逼问教练客户/伙伴:亲人们对于你的意义?如果重要,你如何安排陪伴的时间?如何不留遗憾?
首先,想清楚亲人、家人对你的意义!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成长而家长缺位,这都是触及人性深处的大遗憾,想清楚,说出来,让意义充分昭彰,自然会更认真地对待;否则,就很可能习惯而至麻木,视而不见了。
其次,时间不够,就更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无论多忙,总还是要一个月回家吃几次晚饭吧?总还是有几天周末和假期吧?
以下这些“招数”的例子,都来自客户被充分激发了对意义的深度认识之后,自己在高质量陪伴方面的“发明创造”:
“回家后,不要再看手机,陪太太在厨房,或者无论她在干什么,都陪着聊聊天,不用太多甜言蜜语,只需要准备几个开放式的问题,然后,就专注(至少要做专注状)聆听,等她停下来就再接着问问题,比如,你今天过得怎样?那你现在心情好些了吗?下个周末你想做些什么?我能帮你做什么?太太的倾诉可能是很长的,被认真聆听的倾诉,是非常治愈的;根本不必帮着择菜洗碗之类的,手留着有用,在聆听时,有些温馨亲昵的动作才更好。”
“陪孩子时,不要只审查作业(像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样子,孩子的作业和成绩恐怕早就乱七八糟了),要问孩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帮他一起寻找那些天马行空的问题的答案,陪他玩,跳绳、踢毽子、遛狗、调查研究一下路边的花花草草,啥都行,也正好补上些很久没时间做的锻炼。孩子生日时,哪怕是同一天内打个飞的送个礼物,那份惊喜的情感回报,足矣!”
“长假前的一两个月,可以授权给孩子做总策划,请太太做总顾问,来策划长假的计划,短短几天的全家出游,可以将喜悦延长扩大很多。”
“对父母,需要认真共情一下,当你是他们的岁数时,你自己最想要的会是什么。然后,每一两个月陪老母亲唠嗑一两个小时,陪老爷子小酌几盅老酒,就不会觉得是负担,也不会总想着早点儿结束了。”
“长期外派工作,每天晚饭后固定时间与家人视频二三十分钟,六岁与九岁的俩娃轮流主持,最后夫妻俩聊几句,竟然感觉比在家时的交流质量还要高很多。”
还有一位特别有创意,他想出的办法是:两个家庭每隔一段时间就找个周末去海边野餐(两家都住得离海边不远),太太们准备餐食,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两个男人本来就是同事,在海滩漫步之际,将本来在工作中经常爆发的矛盾与误会消于无形。一举多得。
各种奇妙而高质量的创意,不胜枚举。
每当我听到这些大男人被激发出来的天才创意,都非常钦佩。(被辅导的高管中,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这就是职场的现实。)
谈到职场中的重要关系,那就更是无往而不在了,一旦处理得不好,后果可能很严重。前面说过几年前的丹鹏,就是一例。
记得在IBM刚刚从学员转正时,我开始被分派一些实质性的工作,其实也就是给外籍的业务代表打下手、准备整理文件之类的,干得很带劲,经常加班到很晚,也经常遇到总是在办公室游**的首席代表迈克·斯坦恩。迈克在IBM显得另类,高大黝黑,半长鬈曲的深棕头发,两撇上弯的唇髭,一个弯曲如天鹅颈的烟斗,总在手里握着或嘴角噙着,在办公室倒是从未见烟斗冒过烟。据说他在很多混乱甚至战乱的地区都派驻过,大概当时刚开放不久的中国也被认为是神秘大陆,须由具冒险经验、擅长应变的干部来主事吧,于是他又被派驻北京了。我们私下里都觉得他挺传奇的,有点儿像阿拉伯的劳伦斯,反正不像典型的IBM高管。这晚,迈克拿着烟斗,站在我的工位隔板外,聊了会儿,不知聊到什么,我老气横秋地叹了一句:“职场环境太复杂,我不喜欢人事斗争。”其实那时我这小萝卜头又哪懂啥斗争呢。
迈克笑了,说道:“人际关系就像空气,有人的地方就有,与你喜欢与否无关。”
前几年北京雾霾严重时,我竟也会无端想起这句话。
连膜翅目的蜂、蚁社会都有极复杂的分工和层级,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不但有哺乳动物的各种情绪情感,还因人类特有的那层进化出来的薄薄的大脑皮层而能无中生有地想象、讲故事、八卦、思考——或者说是拥有“创造力”,以上种种注定了人际间的关系必然复杂,当关系再加上各种目的鲜明的标签(影响力、管理、治理、文化、组织、分工、层级……)时,就烩成所谓的“公司政治”了。有时候可以选择简单处理,比如,选择一些远离复杂关系的职业,例如艺术家。但更多时候、大多数人,都是躲不开的。而当身为企业高管时,不但不能躲,还要主动学会驾驭好各种关系——或说是“情商”“领导力”,要知道,领导力可不仅指上级对下级,还包括对平级乃至对上级的影响力。
职场的常识:在企业中做职业经理人,你可以对企业平台有一定的选择(只是很有限的选择而已,因为企业还不一定选择你),但对于平台上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则基本没有选择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干部,相处很久、信任很深的上级,随时可能“转岗”了;或是提携你、引你进门的资深老大,也许在你刚入职时就离开了。相信不少人遇到过类似的事,我就遇到过,而且更戏剧化,我在微软的第一个上级,为说服我加入微软,和我恳谈了十一个月,请吃了好多顿意大利餐,喝了好多瓶红酒,为了增加说服力,还承诺要“罩着”我,“因为微软的文化环境,最好有人罩着”。结果我到任第一天,上级就去休假了,又过了一个多月,我还两眼懵呢,上级被换了,被明升暗降地调走了!最离谱的是,上级是和我们一起在大会上听到调令的!虽然见识过各种企业政治,但这种情节,也算是比较极致了。
技术、趋势、行业的变化逐年加快,新的业态层出不穷,企业人员流动的速度也更快:企业发展了,需要更多干部,于是加速提拔、流转;企业困难了,就先精减很多干部,精减干部比精减基层员工更能带来成本削减的实效,同时也能腾出些管理岗位提拔新晋,在企业困难时挣得些新鲜的士气。这已成为常态。处理好重要关系,也已成为职场必备的能力。
如果选择做职业经理人,那么至少要具备以下三种基础能力:
一、自身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业绩和人品信誉——这是晋升的铁门槛,也是在职场江湖立足行走的基础与本钱。
二、处理好重要关系——越往上走,责任权力越大,层级越多,牵涉的局面和关系越复杂。这无涉“厚黑”,而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正如很多动物社会中也有类似的关系,是生存之必需。不同企业的复杂度会有所不同,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
常会听见“我这人就是简单、直接,没什么心眼儿,情商比较低”之类的说法,像是自谦,也常夹带着“我很直率、真诚”之类的自诩味道。但在我看来,这算不上美德宣言,也没多少人会真信的,还常会引起差异解读。若真是“很傻很天真”,那就不太适宜再在职场混了。
三、争取资源——在企业做事,就是要将企业的有限资源尽可能地放大效益。争取不到合适的资源,就很难办成事;争取不到必要的资源,多半原因是上面两条没做好。资源可不仅指财务或人头的预算,还有重要相关者的信任和支持!
“重要关系”不仅是上级,还包括“上下左右”;但既然是“重要”,自然也就不是全部,需要有意识地加以识别,单凭感觉或习惯,是不够的。
首先得建立起这个意识:关系是要经营的。而经营的起点以及贯彻始终的要点是“同理心”。把自己换在他人的位置上,能看清楚一些;若只以自己为中心,那么一开始就失之不只毫厘,最终偏差谬误能有多远,就更不好说了。同理心,不仅是职业经理人的职场必备,老板们若想与核心团队建立深度信任与默契,也需要,很需要!
如今,在同一个企业“从一而终”的职业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不断跳槽的过程中寻找更好的机会,这也无可厚非(老板们可能会说“无可奈何”),不过至少应该比较负责任地主动为自己规划一下职业路线,而不是动不动就因不喜欢上级或同事而辞职,一路裸辞,最后攒不下多少经验、能力和人脉。法国人伏尔泰留下挺多名言,其中有一句:“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因为一粒沙子而把鞋子扔了,又一次次地回到起点从头开始,并不值得。学习并掌握处理职场关系的能力,就像鞋里没沙子硌脚,能走得比较远。
职场关系这事,实在重要。我会在后面的 “进阶篇”部分再说说“重要利益相关者行动历”及其使用说明,供有心人查用。
教练说
人生,无往不在关系之中。与他人关系最重要的是“同理”;与亲人最重要的是“质量”;与自己的关系,往往是最难的,但一定要找到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理解他、接受他,与自己好好相处,才能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