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翻译作业选材需包含语言外知识的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翻译的文化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选取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含文化内容的材料做翻译作业和练习。例如:
例5
翻译作业:课后翻译《麻婆豆腐》,下周上课交打印稿。可以参考英文的平行文本。翻译过程中记录翻译的心得,总结自己翻译中的问题,并写出解决方法。
麻婆豆腐,早先叫陈麻婆豆腐,是中国最富地方风味的特色菜之一。当年,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逝,小饭店由老板娘陈大嫂经营。因为她脸上有些麻子,人送外号“陈麻婆”。她烧的豆腐又麻、又辣、又香、又嫩,独具风味,人称“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
主料:豆腐250克,牛肉75克,青蒜苗15克
配料:豆豉15克,花生油75克,酱油、精盐、辣椒粉、花椒面、淀粉。
制法:
1.将豆腐切成小方块,放在开水中浸泡一分钟左右,捞出沥干;
2.将牛肉切成末,蒜苗切丁;
3.将油放入锅中用小火烧热,加入肉末炒香,下精盐、豆豉炒匀,再放入辣椒粉炒出辣味,炒好后起锅备用;
4.锅内加高汤、豆腐炖3~4分钟,再放酱油,下淀粉勾芡,轻推几下(不要把豆腐弄碎),盛入碗中,撒上花椒面、蒜苗丁即可。
特点:
麻辣鲜香,色泽艳丽。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翻译作业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提交翻译作业的同时提交翻译日记。翻译日记内容包括“翻译的心得、自己翻译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在一份翻译日记中,学生积极肯定了这次作业的内容:“多做些这种带中国特色的翻译很有用,毕竟外国人最想了解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而我们自己在平时也接触不多,现场再搜索词汇非常困难。每次吃饭时想要向外国人介绍,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在翻译这篇作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识到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在一则翻译日志中,学生谈到了以下与文化相关的问题:
(1)“麻婆豆腐”这一菜名是翻译为“Mapo toufu”,“Mapo beancurd”,还是“Pockmarked Grandmother's Doufu”?
(2)“陈大嫂”应该怎么翻译才能让西方读者接受?“Mrs.Chen” 还是“Madame Chen”?
(3)“麻辣”应该怎么翻译?感觉翻译成“spicy”或“hot”都难以体现出川菜“麻”的感觉。
(4)“主料”和“配料”应该怎么翻译?能否翻成‘main ingredients’和‘minor ingredients’。
(5)“下淀粉勾芡”能够直接翻译成“add starch into the wok”吗?
特别有意义的是,学生在翻译日记中还就一些文化细节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如对于“主料”和“配料”应该怎么翻的问题,学生写道:“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相差很大。首先西方的菜谱中没有主料和辅料之分,如果翻成‘main ingredients’和‘minor ingredients’,那这食谱弄得就像化学品的成分一样,读起来别扭。西方人习惯定量,所以把每一份调料的量都交代得很清楚,但是中国人比较写意,很多调料都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由于译者很难把握做菜人的口味以及食物的量,所以如果原文没有标调料的量,就不做改译了,否则译者要承担误导的责任。除此之外,还涉及单位的转换。译者通过上网查资料,得出了转换结果。” 对于“下淀粉勾芡”,学生也进行了思考:“关于勾芡,大概只有中国的菜谱才会写得如此简略,好像直接把淀粉丢到锅里就成了一样。其实不然。译者又咨询了妈妈(家里的大厨),根据生活常识,如果直接把芡粉放入锅内,会结团,没有人会这么干的。一般要用小碗放入清水与芡粉拌匀,再放入锅内。所以,译者又做出了如上补充。”
通过这次翻译作业,学生认识到了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跨文化交流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指出一个合格的译者只有语言转换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文化的敏感性和翻译文化的能力。